这是一个普通电工与一个“老人村”的故事。
“生在这里,心里想的,是这山;梦里待的,还是这家……”2011年11月24日,央视一段长达7分03秒的报道,让人们知道了在山东省青州市庙子镇,有这样一个“老人村”,有这样一群“麦田守望者”,守望着贫瘠的土地,期盼着儿女的音讯。杨集庵村,地处青州市西南山区,海拔800多米,大山环抱,山路陡峭,需徒步进出。村里的年轻人早已移居城市,目前这里仅有6户人家,12名留守老人居住。“在这里生活了一辈子,习惯后就不想出去了,也不想给孩子们增加负担。”82岁的彭先用道出了老人们的心里话。
今年51岁的曹永海是国网青州市供电公司庙子供电所杨集服务站员工,他扎根山区已经27年,更是从1999年起与杨集庵村结缘,17年如一日,为这个只有12位留守老人的村庄送去光明和希望。
1.从山下到山上,他17年坚持奔波在32里山路
一大早,伴随着一阵电话铃声的响起,曹永海又要出发了。他个头不高,皮肤黝黑,言语之间总是带着浅浅的笑意,一对大大的酒窝让人倍感亲切。
头盔、保险带、工具包、爬杆鞋,一切准备工作对于曹永海来说都是那么的娴熟。
伴随着轰隆隆的摩托车的发动声,曹永海向电话那端的杨集庵村出发了。
杨集庵村是个在大山深处常年闭塞的小村落,1987年才通上电。1999年7月,供电所实行包村制。从那开始至今17年,这12位老人有了共同的“儿子”,那便是负责他们村用电的电工曹永海。
“从供电所出发到达杨集庵村,总共32里路,骑摩托车走10里公路、爬18里山路后到达离杨集庵最近的李单峪村,把摩托车放在李单峪村后,剩下的4里路就得徒步爬山了。”曹永海笑着说,前28里路一般需要40分钟的车程,对于沿途哪段路什么路况,需要注意什么问题曹永海忍不住向记者介绍起来,甚至哪个地方有个坑洼处曹永海也要提醒一番。
穿过了相对平坦的公路,行驶至崎岖颠簸的山路时,曹永海的车速也降了下来,但是摩托车还是因为崎岖不平的山路而上下颠簸,再加上不少需要急转弯的地方,曹永海骑得格外小心。
“这些山路都是就地取材铺成的土石路,在这样的盘山路上骑摩托车堪比坐轿。”曹永海说,他早已习惯了这样的路况,就是可怜了他心爱的摩托车,工作至今,这已经是他第4辆摩托车。如果遇到雨雪天气,他则直接全程步行。
18里长的山路显得格外漫长,眼前渐渐出现的一个村子结束了这场颠簸。这个村就是曹永海口中的李单峪村,也是他负责的供电区域,现在这个村子里只有两户人家长期居住了。
从李单峪村再往山里的路,摩托车派不上用场,全部要靠步行。于是工具包、铁鞋、导线、还有给杨集庵村老人们捎带的物品全部从摩托车上转移到了曹永海肩上。4里路,要走30多分钟,而曹永海背负着保供电的责任,背负着老人们的期盼,在这条路上一走就走了17年。
崎岖的山路被盘旋在山腰的盘山路分成了若干段,越往上坡度也越陡,遇到脚底下石头晃动的时候,能让人瞬间惊出汗。“现在天气好,这段路还算好走。雨雪天气的时候比较愁人,有时候不小心滑一跤也是常有的事。”曹永海说,雨雪天气,他们总会格外小心。
而炎热的夏季,为了防止荆棘划伤和山上的蚊虫叮咬,他们更是长袖加身,任汗水湿透衣衫。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杨集庵村终于出现在了眼前。零零散散的几栋破旧的老房子镶嵌在茫茫的大山中。
到达村子的曹永海在一根电线杆前停下,打开工具包,将橘色的安全带系在腰间,穿上一直扛在肩上的爬杆鞋,一点点向电线杆上端爬去。这是年后第一次线路检修,虽然村民说用电没什么问题,但是曹永海还是坚持要过来检修一下,以确保线路的安全。
作为一名电工,曹永海的首要职责就是保障杨集庵村的用电安全,这也是让村里老人们非常感动的一点。尤其是发生在2003年的一件事,虽然已经过去了十几年,但大家依旧记得非常清楚。
2003年8月份的一天,夜里突然电闪雷鸣,大雨滂沱,村里果不其然停电了。第二天一早,曹永海就拨通了村民李守英家的电话,询问情况。得知停电以后,曹永海二话没说就踏着泥泞的山路赶到了村里,来到一看,情况比他想象得还要糟糕——村里唯一一台变压器被雷击烧毁了。
在下山途中,曹永海向所长汇报了情况,请求所里立刻调配一台变压器。当天下午,曹永海和另外5名电工顶着炎炎烈日,轮流用肩膀扛着变压器,在陡峭的山路上,几乎是“爬着”来到了杨集庵村,当天就把村里的供电给恢复了。
“生在山里,走这些路算不了什么,能尽快帮助老人们用上电,比自己受点儿累、流点儿汗重要得多。”曹永海说。
跟记者聊天时,曹永海对这些年电网的变迁感慨良多,越来越多像杨集庵村一样的山区村落享受到了光明——而这里面也有他的一份功劳。1998年农网改造,曹永海33岁,是所里的主力,肩扛人抬运送线杆,崇山峻岭间穿梭前行,起早贪黑架设线路,渴了喝泉水,饿了吃煎饼,作为一名电网人,这成为了他珍藏在心里中的一段最美好的回忆,在采访时也成为他津津乐道的一个话题。
曹永海说,1989年参加工作时他只有24岁,这一眨眼,已经27年过去了,两鬓的头发都已经白了。干了这么多年电工,他心里始终有一个信念,干一行就要把这一行干好,为百姓服务好。
这27年的时间里,他一直扎根在远离城市喧嚣的山区里;这27年的时间里,他管辖的范围内未发生一起人身触电事故,也未发生一起因服务不到位引发的投诉事件,对自己的工作,对自己服务的这些百姓,他都问心无愧。
对于只有6户人家的杨集庵村来说,曹永海的工作其实很简单,维护供电线路、抄表、收费,再无其它。而更多的时候,他是去看看老人是否安康,生活必须品是否需要捎带。村子里年龄最大的老人已经89岁,最小的也72岁。曹永海对十几位老人的家庭情况了如指掌。
“吃饭了吗?走,去我家吃饭去,让你大娘炒菜,咱一起吃饭。”热情的彭先收拽着曹永海便舍不得放开了,看到曹永海收拾工具包想走,彭先收直接夺步过去将工具包抢到了自己怀里,抱着工具包就回自己家,还不忘回头叮嘱老伴一定把曹永海本人拽回家。不想给老人添麻烦,曹永海一遍遍婉拒,但是却耐不过这对老夫妇的热情,最后,他答应去老人家里坐一坐,喝点水。
对于彭先收和李守英居住的那座100多年的老房子,曹永海并不陌生,老人家里喝的水,院子里劈的柴,多出自曹永海的手。
“你看,院子里那么多木头,都是曹师傅年前来给我们俩劈好的,有时候他甚至还自己去给我们捡柴火。”“曹师傅人是真好啊,我们村这些老人,幸亏有曹师傅平时的照顾。”“我们有事只要给曹师傅打个电话,曹师傅立刻就赶到了。”……把曹永海拽到家中的李守英瞬间打开了话匣子。在记者面前,她就像一个妈妈在夸自己出色的孩子,恨不得把曹永海为他们做过的每一件事都说一遍。
彭先收则在一边点头肯定着老伴儿对曹永海的每一句夸赞。感觉老伴儿说得不到位的时候,他就再补充说明一下。
——对于儿女都在外地的彭先收和李守英来说,曹永海便是他们的亲人。生活中遇到什么难题,他们第一个想到的便是曹永海。
而在杨集庵村,12位老人都是如此。自1999年供电所实行包村制后,杨集庵村的老人们见过次数最多的人就是曹永海,在他们眼中,这个当电工的“孩子”朴实憨厚,心比针细。每次忙完工作,曹永海总会挨家挨户走走,挑水劈柴的活儿他抢着干,砌墙修房的事儿随叫随到,生活必需品有什么缺的,他都记在心里,下次来时保准给老人们买齐。而曹永海一句句嘘寒问暖的话,更让老人们体会到了胜似儿女的关怀。在他们眼中,曹永海比自家孩子还亲。
彭先收给记者讲了一个发生在他哥哥彭先用身上的小事。彭先用已经82岁了,是村里生活最困难的老人。有一次曹永海到村里来看望大家,彭先用无意中提起自己非常喜欢听京剧,但因为深山里信号太差,他那台老式收音机搜不到台,把他郁闷得不行,这事被曹永海记在了心里。
曹永海对彭先用说,改天再来的时候,就送他一台能够连续播放京剧的收音机,老人怕他花钱,硬是不要。曹永海只好编了个理由,说单位给每个人都发了一台收音机,但他不喜欢听音乐,这台收音机就闲在了家里,还不如送给老人家。彭先用反复确认以后才答应了下来,没过几天,曹永海果然给他带来了一部崭新的收音机。
村里人一直都以为这台收音机真的是曹永海单位发的。后来,大家无意中才知道,原来那是曹永海用自己的工资买的,他还特意请人从网上下载了50多首京剧存到了收音机里。这样,不管山里的信号如何,都不会耽误老人听京剧。
在村里人的记忆里,从曹永海负责杨集庵供电开始,他为老人们带来的油盐酱醋等日用品从没涨过价,电费也从来不催促着交。“其实我们心里都明白,有一些费用是这个电工‘儿子’给我们付的。”村里的老人每说到他们的电工“儿子”,便停不下来。
每次,曹永海到村里,老人们都会迎上来围着他问寒问暖;每次,曹永海离开时,老人们都会将从山里摘的果子,地里种的地瓜、花生等塞给他。多年来,曹永海把老人们当做亲人,而在这些老人们的心里,曹永海也早就是他们的亲儿子。他说:“老人不容易,孩子不在身边,他们拿我当‘儿子’,将心比心,我也把他们当亲人,为他们多付出一点儿,尽一份孝心也是应该的,百善孝为先嘛。”
曹永海一直这样说:“其实没有什么值得夸耀的,作为一名电工,让他们用上放心电就是我的责任,让老人们安享晚年是我最大的期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