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顶白色的燕尾帽,一身白大褂,经常脚步匆匆,永远暖暖的笑容。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七师一三〇团医院的门诊、住院部病房、抢救室,甚至病人家中,都有她温暖靓丽的身影。 她叫刘泉利,一位“70后”医护工作者。二十多年来,她视病人如亲人,舍小家为大家。经她护理过的病人都说,刘泉利就是他们心中最美丽、最可爱的白衣天使。
1.她是病人的“镇静剂” 把患者当亲人一样对待
年近八旬的冀天才老人是位患有脑梗、气管炎、脑血栓等多种病症的老病人,老人每年都要多次住院治疗,由于长期受病痛折磨,冀天才经常烦躁,无端发脾气,每当这时,刘泉利就会像女儿一样细心地去安抚老人,直到老人安静下来耐心接受治疗,同房病友都说,刘泉利就是冀天才老人的“镇静剂”。冀天才的爱人朱秀风说:“小刘护士长每次来到老冀的病房,都会拉着他的手和他说话,哄他、逗他开心。”
74岁的王至俊老人双目失明,还患有脑梗、脑萎缩等多种疾病,他爱人高秀珍也患有高血压,虽然老两口有儿有女,可儿女们由于工作繁忙,不能在医院陪护。每次王至俊住院,刘泉利都会亲自或者要求护士为老人洗头,老伴儿高秀珍不好意思麻烦护士,不让护士们做,刘泉利就趁老太太回家做饭的功夫,亲自为王至俊洗头,擦背。每次护理完,王至俊都会感动得默默流泪。
2007年10月的一天,刘泉利为一位脑出血病人做完护理后,这位不能开口说话的病人忽然吃力地举起手在空中给刘泉利比划,不明白病人想要什么,她把纸和笔递到病人手里,病人在纸上歪歪扭扭写下了两个字“谢谢”。那一刻,刘泉利感动得无以言表,觉得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值得的。
2.为做一名好护士 她常向同事请教学习
内科是医院的大科室,工作忙,专业性强,急危重症病人多,病情变化快,这就要求护士要有敏锐的观察能力,有良好的业务技术。在日常工作中,刘泉利经常告诉大家要做一名好护士,不能简单地停留在打针、发药、执行医嘱上,更重要的是要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为培养理论强、技术硬的护理队伍,刘泉利制定培训计划,在科室里形成比学习、比技术、比服务的良好氛围。
为了不断提升自我,刘泉利不仅虚心向临床工作经验丰富的老同志请教,还向刚毕业分配来的年轻大学生学习。工作再苦再累,八小时之外,她也要挤出时间学习专业理论知识,了解最新医学动态,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她还积极参加各种业务培训学习,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带回医院,解决了医院在临床工作中存在的诸多不足。
3.“能看到病人的笑容,我觉得再苦再累都值得”
买孜古丽1998年来到一三〇团医院工作,和刘泉利共事了十多年。“她就像个知心姐姐一样关心着我,泉利姐是我学习的榜样。”买孜古丽说。 买孜古丽回忆说,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因为不会说汉语,总觉得周围的环境很陌生,也害怕自己会被孤立起来。进科室后,第一个和买孜古丽打招呼的就是刘泉利,虽然那时候听不太懂刘泉利说什么,但买孜古丽被她的热情感染了,不再害怕。从那以后,刘泉利就手把手地教买孜古丽业务操作和汉语,买孜古丽无论遇到什么难事儿,总是第一个想到刘泉利。
护理工作是医护的基础,常常要围在患者身边,遇到脾气不好的患者,但刘泉利总是轻声轻语地询问,安抚患者的情绪,给患者打水、擦洗、翻身、剪指甲。“要求我们做到的,她总能做得更好。”买孜古丽说。
护理工作没有假日和昼夜之分,为了能让护士姐妹有更多时间休息,刘泉利经常替同事值班。在同事们眼中,刘泉利更像一位贴心大姐。 一次凌晨2点,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惊醒了正在熟睡的刘泉利,她迷迷糊糊地拿起电话,电话那边传来焦虑的哭泣声:“护士长,我姐姐突然高烧没人管,今天的夜班上不成了,怎么办?”刘泉利知道这位护士的姐姐是位残疾人,生活需要照顾,便马上安慰这位护士:“没关系,你在家好好照顾姐姐,我来替你上。”放下电话,刘泉利立刻穿好衣服,骑上自行车就赶往医院。
“只要能和我的患者、我的同事们在一起,能看到病人的笑容,我觉得再苦再累都值得。”刘泉利说。朴素的言语中,却彰显了“南丁格尔”的情怀。 |